對一切人平等禮敬,內心確實沒有矛盾、界限、對立;若內心還有對立,禮敬就沒有了。這是普賢菩薩教導我們以禮敬的方法將內心的一切對立、意見、矛盾化解。
未學佛時愚痴,學佛之後有智慧了。沒有學佛之前心量很小,自私自利,沒有慈悲心。學佛之後懂得了,自私自利放下了,小心量拓開了,有慈悲心、廣大心。我們用這種方式樹立自己的形相,以形相攝受眾生。
佛家修行真正的功夫,第一個關口是破「我執」,這一關不能突破,學佛還在門外。《楞嚴經》講,學佛的最初方便,要把自私自利的念頭徹底放下,起心動念為一切眾生,為正法久住,才有門可入。不捨自私自利,就沒有門可入;學得再多,充其量只是記問之學。
自己在這個社會上適合於從事哪一項的工作,認真把自己本分的工作努力去做好,就是印光大師講的敦倫盡分。小團體如是,大團體也不例外,大到一個國家,小到自己一個身體,都是一個道理。明白這個道理,也就懂得做人的基本原則,無論自己扮演什麼角色都非常快樂、歡喜。
我們這一生會不會空過?就在於自己能不能抓住這個機會,捨棄名聞利養,一點牽掛都沒有,沒有絲毫貪戀之心,我們往生才不會有障礙。對這個世間法有一絲毫貪戀之心,這一生往生的機會又會錯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