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示合集

連續循環

序號       內容
1 提倡孝道 民德歸厚-全1集
2 宗教教育實現寰宇和諧-全1集
3 因果報應 絲毫不爽-全1集
4 持名念佛 諸佛本懷-全1集
5 臨終一念、十念都能往生極樂世界-全1集
6 懂因果就能趨吉避凶—斷惡修善裡有很深的因果教育-全1集
7 宗教團結 化解衝突 恢復安定和平-全1集
8 懂因果就能趨吉避凶——談因果-全1集
9 念佛的真實利益——三根普被,凡聖齊收-全1集
10 念佛的真實利益——到西方極樂世界,真的永遠在一起-全1集
11 為多元文化、多元宗教和諧共處「接棒」——二O一八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和平大會閉幕演講-全1集
12 懂因果就能趨吉避凶——因果教育最重要-全1集
13 念佛的真實利益——怎樣念佛-全1集
14 懂因果就能趨吉避凶——學佛的基礎在於學做人、學因果教育-全1集
15 孝道教育 萬善根本——二O一七丁酉年新馬印中元祭祖大典開示-全1集
16 愛的教育成就持久和平-共1集
17 懂因果就能趨吉避凶—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全1集
18 念佛的真實利益—穩當成就的不二法-全1集
19 以神聖的愛化解衝突、消弭戰爭——教科文大使團與圖文巴多元宗教領袖座談會致辭-全1集
20 懂因果就能趨吉避凶——用感恩的心化解一切怨懟-全1集
21 念佛的真實利益——阿彌陀佛的承諾-全1集
22 懂因果就能趨吉避凶—利人即自利,害人終害己-全1集
23 念佛的真實利益—由有念而入無念,因往生而契無生-全1集
24 樹立宗教團結典範 促進世界安定和平-全1集
25 重視因果-全1集
26 念佛的真實利益—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具備的條件-全1集
27 恢復孝敬家和人樂宇清國安——歲次丁酉香港冬至祭祖大典開示-全1集
28 宗教是世界和平所必需-全1集
29 真正相信因果-全1集
30 念佛的真實利益—念佛的方法-全1集
31 人心壞了,世界亂了,怎麼辦?! -全1集
32 因果的理論與事實-全1集
33 念佛的真實利益—信願不足,不聽經不行-全1集
34 吾人何幸而生此時代——文化興世,今正是時!「歲次己亥新馬印各民族清明祭祖大典」談話(節錄)-全1集
35 懂因果就能趨吉避凶—貪瞋痴慢疑,是一切病因-全1集
36 念佛的真實利益—這一生把往生淨土的機會抓住-全1集
37 如何提高跨文化、跨宗教對話的效率——以「四攝法」促進社會和諧與寬容的經驗-全1集
38 懂因果就能趨吉避凶—真正相信業因果報,連惡念都不會生-全1集
39 念佛的真實利益—無上菩提心-全1集
40 發揚宗教教育 促進安定和平-全1集
41 家庭有愛·和諧社區論壇暨展覽會—「和諧之根—因果」
42 念佛的真實利益—放下就能契入境界
43 和諧社會孝敬為本教學為先——新加坡護持祭祖大典護法與義工新春談話(節錄)-全1集
44 靈性如何指示多元宗教和諧之道-全1集
45 談因果-全1集
46 念佛的真實利益—成就關鍵在信願-全1集
47 仁慈博愛 和順天下——教科文組織大使團與圖文巴跨宗教工作小組對話論壇致辭-全1集
48 念佛的真實利益—跟阿彌陀佛相應-全1集
49 宗教與文化是否為當今社會安定的力量?——通過共同點與差異點強化社會信任-全1集
50 懂因果就能趨吉避凶—學佛的基礎在於學做人、學因果教育-全1集
51 念佛的真實利益—果覺因心,究竟方便,全顯彌陀一乘願海-全1集
52 宗教團結是實現社會和諧與世界和平的保障-全1集
53 懂因果就能趨吉避凶—改造命運的方法-全1集
54 念佛的真实利益—最后一念是阿弥陀佛才能往生-全1集
55 懂因果就能趨吉避凶—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在別人-全1集
56 念佛的真實利益—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一)-全1集
57 多元宗教團結是實現世界和平的保障-全1集
58 懂因果就能趨吉避凶—用因果救世間-全1集
59 念佛的真實利益—起心念佛,是為始覺-全1集
60 融東方傳統文化與多元宗教團結以求達到世界和平
61 懂因果就能趨吉避凶—印光老法師一生提倡因果教育
62 念佛的真實利益—起心念佛,是為始覺
63 回歸聖賢教育轉化世道人心——「二O一五年中元祭祖護國息災超薦繫念法會」談話-全1集
64 宗教團結是實現社會和諧與世界和平的保障-全1集
65 懂因果就能趨吉避凶—一切現象都有前因後果-全1集
66 念佛的真實利益—信佛力方能深信名號功德-全1集
67 傳統文化教育促進世界和平-全1集
68 宗教教育與和平-全1集
69 懂因果就能趨吉避凶—殺生的果報-全1集
70 念佛的真實利益—念佛確實能滅罪-全1集
71 教學為先—傳統文化教育促進世界和平
72 要把宗教從迷信帶回正信
73 懂因果就能趨吉避凶—了解事實真相,可以改造命運
74 念佛的真實利益—除了佛號,什麼都沒有,這是無住-全1集
75 為什麼要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全1集
76 《神愛世人》的啟示——澳洲宗教教育研討會答問-全1集
77 懂因果就能趨吉避凶—人心要回頭,回歸到道德、倫理、因果的教育-全1集
78 念佛的真實利益—造作惡業臨命終肯念佛還是可以往生-全1集
79 傳統文化如何學習-全1集
80 2013年5月聯合國歡慶衛塞節暨佛教與多元宗教論壇開幕致詞-全1集
81 懂因果就能趨吉避凶—業因-全1集
82 念佛的真實利益—老實聽話真幹-全1集
83 傳統文化如何落實與傳承-全1集
84 團結宗教、回歸教育、化解危機多元宗教和諧匯報會致詞-全1集
85 懂因果就能趨吉避凶—三世因果-全1集
86 念佛的真實利益—能信、能願、真幹-全1集
87 傳統文化如何學習-第1集
88 2011年澳洲多元宗教論壇 閉幕致詞-全1集
89 懂因果就能趨吉避凶—因果教育的重要性-全1集
90 念佛的真實利益—淨土是大乘菩薩所修-全1集
91 傳統文化如何學習-第2集
92 落實愛的教育,促進世界和平——二O一八年威爾士穆斯林委員會跨宗教研討會講演-全1集
93 懂因果就能趨吉避凶—業因果報,絲毫不爽-全1集
94 念佛的真實利益—永明大師後專志淨宗-全1集

  佛在經上把這些事情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一個人一生的命運全是前生注定的,古人的話說得有道理,「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你自己做不了主宰。讀聖賢書,學習佛的經教,智慧開了,了解事實真相,可以改造命運,改造命運有理論的依據,有很好的方法。明朝袁了凡居士他有四篇文章,是給他兒子的家訓,叫《了凡四訓》。現在這個書市面上流通得很多,那是一篇講怎麼樣把命運改造。他十五歲的時候遇到一個算命先生,雲南人孔先生,算得非常好,說他是個做官的命,好好去念書,參加考試,將來的官可以做到縣長,壽命只有五十三歲。五十三歲那一年就叫他要辭職,要回到老家壽終正寢,不要死在外面。從這裡算定之後,算他的流年,就是每年每年什麼狀況,就讀書參加考試每年考第幾名。那個時候考取秀才之後,國家就有俸祿給他,現在講工資,給他生活費用,讓他安心讀書。那個時候也不少,好像一年有九十多石米,當然吃不完,他可以賣了做別的事情。二十年,十五歲、二十五歲、三十五歲二十年,每年考試第幾名、收入多少一點都不錯,所以他真相信了。相信之後,他妄念沒有了,為什麼?那妄念沒用處,無濟於事,不如就不打妄想,所以幾乎到入定的境界。
  三十五歲這一年,在棲霞山遇到雲谷禪師,跟雲谷禪師在禪堂裡面坐了三天三夜。雲谷禪師很佩服他,一般人三天三夜不知道有多少妄念,他三天三夜沒有一個妄念。佩服他,向他請教,你這個功夫從哪裡學來的?他是讀書人講老實話,他說我沒功夫,我只是命被人算定,二十年一點差錯都沒有,所以我相信命運。打妄想那叫空想,無濟於事,所以我就不打妄想。雲谷禪師聽了哈哈大笑,我原來以為你是聖人,沒想到你還是個凡夫。了凡先生向他請教,你這話什麼意思?禪師就給他說明,詳細講清楚,真正功夫是從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你有這樣好的定功,距離開慧就不遠了。可是你不是從戒定慧上修的,你是因為知道你的命運,所以不想了,依舊是六道,你出不了六道輪迴。然後告訴他,那命運能改嗎?當然能改。你命運怎麼定的?是你前世修積的因,是這樣定下來的,你前世積的善因這一生得善果,你造的惡業你這一生要受罪,你得苦報,這麼來的。你明白這個道理,你從今之後斷惡修善你這個運就好了。如果不知道,完全造作罪業,用非法的手段奪取別人的財物,障礙別人的善事,你的好命就會變成壞命,你的長壽會變成短壽,都在自己手上操縱著。
  他明白這個道理之後,雲谷禪師送他一本功過格,明朝那個時候很盛行。功過格是從什麼地方來的?從道教《太上感應篇》來的,裡面都是勸人,哪些是惡、哪些是善,善跟惡一共好像有一百九十多條,將近二百條,你就照這個修,惡要斷,善要修。他帶回去就真幹,發心行三千樁善事。這個念頭一發,到第二年參加考試就不準了,孔先生算他這次考試應該考第三名,結果他考了第一名,提升了,就不對了,收入也增加,信心就愈堅固。這三千樁好事十年才圓滿,真有感應!命裡頭沒有功名,就是他最高的考試只能考到秀才,舉人、進士他命裡頭沒有,他求舉人、求進士,以後都被他考中,這命裡沒有的。命裡沒有兒子,他求兒子,也得了一個好兒子,傳宗接代,世世代代都還挺興旺的。他的後人跟我有聯繫,沒見過面,跟我通過電話,寫信告訴我,難得!
  所以命運可以改,不是不能改,怎麼改法?這個地方講的,「端心正意,不為眾惡」,你就改了。沒學佛的時候自私自利,學佛之後心量拓開,不只為自己想,會為別人想,會為整個社會想,會為整個國家想,會為地球上全人類著想,你這福報大!中國古人所說的「量大福大」,你心量拓開,你福報就大!佛的福報最大,為什麼?佛的心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所以他的福報大。他為十方三世一切苦難眾生著想,沒有為自己,所以佛的智慧是圓滿的,福報也是圓滿的。我們要想求福求慧應當向佛學習,佛是我們最好的榜樣。我們今天「不為眾惡」就是斷惡修善,首先要認識哪些是善,哪些是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