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賢行如何落實在生活工作中

連續循環

序號       內容
1 普賢行如何落實在生活工作中(上)
2 普賢行如何落實在生活工作中(下)

普賢行如何落實在生活工作中(上)


  尊敬的諸位法師、王會長賢伉儷、李老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吉祥,阿彌陀佛。

  很高興有這個機會跟大家一起,當然我們還是主要學習老和尚給我們的教誨。《法華經》上有說:「善知識者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我們學佛目標就是要成佛,在我們學佛的因緣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們依止的善知識。依止,《阿難問事佛吉凶經》說道:「從明師受戒」,這個明是明白的明,是修行的過來人,我們依照他的教誡。而且老師一心成就學生,他老人家走過的彎路不希望我們弟子們再走,所以講的教誨都是他一生修學的智慧、人生的閱歷,和盤托出來護念我們。成德也常跟同修們共勉,老和尚輕輕的講我們要重重的聽,不能滑過去,也不能挑著聽,對老師教的東西要全盤來掌握、來吸收,不能這一句喜歡、那一句我不要。大家思考思考,我們自己在挑老和尚教的東西,我們在跟誰學?可能自己的分別執著在其中。老人家所教誨的,所謂契理又契機,是契我們這個時代的時節因緣,開出來幫助我們當生成佛的法藥。

  剛剛我們提到《法華經》上說的善知識是大因緣,在我們修行的因緣當中最關鍵的因緣,所以叫大因緣,因為透過善知識可以教化我們、引導我們,「令得見佛」就是我們回歸自性。所以我們時刻不能忘了老和尚的教誨,這就是持戒,因戒就得定,在境界當中都是老和尚的教誨,我們就不會隨順煩惱習氣了。李炳南老師有一段開示很精闢,提到《大學》說的「知止而後有定」,要止於老和尚說的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淨土為歸了,我今天所想的要跟往生有關,我今天所說所做的都跟往生有關。

  在座還是女同修比較多,請教大家,妳在家裡煮飯跟往生有沒有關係?有。假如煮的時候心不甘、情不願,那跟輪迴有關;假如煮的時候想到了普賢行「禮敬諸佛」,煮給家裡這麼多尊佛吃真是歡喜,這個飯菜都有加持,有普賢行加持的。所以佛法就是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我們都是用真心去做,都是跟六度、普賢行相應。淨土為歸,這是蕅益大師教導我們的淨宗同修修學的四個綱領。祖師他們智慧圓滿,他哪怕講四點,就包含一切了。當然成德分享完,大家有什麼不同的意見,到時候可以寫上來、提出來。這不是一言堂,但是這是成德自己對祖師的深信,他們入了真心,講出來的法語是圓滿的,這是我們自己要用心去觀察、去體會。

  舉個例子,我相信有一段印光大師的開示大家都滿熟悉的,「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你看六和敬在裡面。「忍人所不能忍」,六度的忍辱在裡面;「行人所不能行」,那就做表法,別人做不到的他犧牲奉獻去做,這也是廣修供養,做出榜樣來了,讓大眾有信心。「代人之勞,成人之美」,代人之勞也是廣修供養,也是布施;成人之美,隨喜功德,毫無保留幫助別人。你看這個短短的話,都沒有離開六和、六度、普賢行。「靜坐常思己過」,懺悔業障;「閒談不論人非」,不論人非,常常都懂得讚歎、稱讚別人。「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正修是念佛。昨天妙公長老講的信願行,這個行裡面有正助雙修。助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我們掌握綱領了,綱舉目張。這些綱領我們在境界當中都可以反觀,我這些行為跟這五行相不相應?修行人要警覺,我有沒有在道中,不能在煩惱習氣當中。

  「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這段話大家都聽過吧?假如沒聽過的,可能是被逼來的。假如你是被逼來的,可以舉手告訴我,我可以幫你解放,因為我會勸逼你來的人放下控制的念頭。我不止一次,遇到幾位家長,「我的孩子學傳統文化好多年了,他一心就走這條路」。我聽了也很感動,那麼小的孩子,十二三歲。我說:「我可不可以見見你的小孩?」把小孩帶來了,看到我都是一臉臭臉,跟他們一聊,根本不想走。我現在年紀過了中秋,沒有那麼好騙了。以前是天下無賊,現在還是天下無賊,我不能帶著有色的眼光看人,但是現在少了一點年少的衝動。不能一聽什麼就很衝動,還是要冷靜,相信之外還是要確認一下。包含你真誠的時候也容易,至誠之道可以前知,你很真誠的時候,真心對境界是明白的,他騙你你也知道,那能勸你會提醒他。

  最近剛好我四年多沒有回到大陸了,結果回來有一些老同仁他們來找我,然後就舉起手來,「我們要做法師常隨眾」。我說「你講真的還是假的?」「真的!老師走到哪跟到哪。」我說:「我現在已經過了中秋五十多歲,沒那麼好騙。」我說去年我們見面,我當面提醒你的那一點是哪一點?他大眼瞪著我。你看說要常隨跟著我學習,我當面提醒他的一個點他都想不起來了。說實在的,他當時候講也是真的,激動的。激動進得很快,退得也很快。這不是我講的,孟子講的,「其進銳者,其退速」。進得很快他是用他的意氣、激動,還不是一種願力的狀況,可能遇到一些挫折他又想不通,他可能就退得很厲害。我們自己,像我的性格也是容易激動,有時候也看不清楚自己的狀態,然後一激動面對境界容易不清楚、考慮不周到,雖然都在給人家分享《弟子規》,常常也犯錯誤。「事非宜,勿輕諾」,你得要度德量力,還要看形勢可不可以。

  像我們現在出家人在國內弘法都要守法令規章,也不是激動能夠弘法的。我記得我們有一次到了陝西去講課,當地政府邀請,這都十多年前的事情。結果當地很激動,穿著人家一看就知道是佛弟子的衣服都來了,主辦單位馬上喀嚓,沒辦,很可惜。所以弘一大師勸勉我們:「度德量力,審勢」,不要激動。我聽說廣東有一個地方街道辦很支持,每個禮拜都辦課程面對大眾。我們現在這個時節因緣,國家非常支持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所以有政府搭台、政府護法,這是再好不過的機緣,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大家想一想,現在教化緊不緊急?我聽說好多省分離婚率超過七成。我們在學校教過書,接觸過不少孩子,離異的家庭對孩子或多或少都有影響,而且那個影響有時候是一生的。

前不久還見了幾位企業家夫妻,聽他們分享,在沒有學傳統文化以前,夫妻吵架,甚至有打架,學了之後都有改善。結果到第四位企業家分享,他說他們的情況都沒有我嚴重。他學了之後,他的太太有一天跟他說了,「還沒有學以前,好多個夜裡我看你熟睡的時候,都想著要把你……」那個字我說不出來,說了我心臟會有點震動。我當時候聽完真的是震了一下,我在想,現在還有多少夫妻還沒學傳統文化。假如那一天晚上她還沒學,真的發生這樣的事,那是多大的悲劇!那她假如還有老人、還有小孩,那太悲慘了!大家有沒有想到《無量壽經》說的「興大悲,愍有情」,現在這樣的夫妻有多少。

  又聽到小孩沉迷手機,媽媽實在受不了了,把他的手機拿過來不讓他用。他情緒控制不住,拿著刀連砍自己的手六刀,刀刀見骨,你看那情緒障礙到這個程度。我們現在沉迷手機,那個姿勢跟一百多年前吸鴉片差不多的姿勢。你們有沒有看過那個照片?你看躺著的那個姿勢跟現在看手機都很像。而且以前吸鴉片可能一成人就不得了了,是吧?現在沉迷手機有多少?我們一上公車,一上動車、高鐵,大家都在幹什麼?低頭族。佛門有一個詞,這是黃念老在講經當中有提到,菩提心有順理菩提心、有隨事菩提心。順理,理是真理、理體。我們今天接觸佛法,釋迦牟尼佛是根本的老師,他的第一句話就告訴我們,「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我們相信佛這個教誨,我們有如來智慧德相,那我們當然要發願恢復佛性、發願成佛。順理菩提心,隨順我本有的真心發四弘誓願。還有一個是隨事菩提心,隨著遇到的每一件事發菩提心。請問大家,你一出門,今天作颱風,可不可以發菩提心?「哎呀,煩死了,風那麼大!」「煩死了」就種了一個輪迴因,是吧?應該看到颱風懺悔業障,我修得還不夠好,不能把颱風轉掉,像福州都把颱風轉掉了,德比於上則知恥;或者想到《勸發菩提心文》指導我們在一切因緣當中都能發起菩提心,這十個因緣。大家讀過《勸發菩提心文》吧?這一本教誨老人家也指定要學的,我們淨宗十一祖省庵大師教導,因為往生極樂世界上中下品都有共同一樣的條件,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而且學佛首重發菩提心,我們才有源源不絕的動力去突破我們這些習氣。印祖說的菩提心是修行的主帥,你菩提心沒有提起來,這個仗就打不了了,會節節敗退。

  菩提心是本有的,「必有因緣,方得發起」,遇到因緣發起來。第一,念本師恩;第二,念父母恩;第三,念師長恩;第四,念施主恩;第五,念眾生恩;第六是尊重己靈,尊重自己的佛性,不願意糟蹋自己,這是菩提心,自愛了;再來是念生死苦,不願再搞輪迴了,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這念生死苦。昨天妙公長老也提到了,生老病死這都是苦,你在這些境界不起煩惱,反而起更懇切求生的心,你把煩惱一轉就是菩提了。還有念求生淨土,也是菩提心。厭離娑婆,願生極樂,厭離娑婆就是念生死苦,願生極樂就是念求生淨土。你看到天氣很不好,哎呀,還是極樂世界好,無有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天氣都是恆常的好,都不會變,一真法界。包含大家在洗澡的時候能不能發菩提心?你在那裡搓,「髒死了,髒死了」,生煩惱;你在那裡搓的時候觀身不淨,這個身體太髒了,還是去換個清虛之身、無極之體比較好。所以洗澡是不是修行的道場?是不是發菩提心的機緣?

  《勸發菩提心文》有一段很重要的話,引《華嚴經》,提到:「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我們菩提心一忘失,你的用功就間斷了。大家要知道,一間斷就開始往後退。在《華嚴經》也舉到,「如鑽燧求火」,我們修行就像鑽木取火一樣,鑽啊鑽啊,火還沒出來,「未出而數息」,火還沒出來休息了好幾次,「哎呀,好痠啊,停一下吧」,你前面鑽的怎麼樣?又涼掉了,「火勢隨止滅」,那個熱度就涼下來。「懈怠者亦然」,用鑽木取火比喻修行不可以懈怠,菩提心也不可以忘失,要保持。所以接觸一切人事物都讓我們想起要厭離娑婆、願生極樂,你就不生煩惱,都跟菩提心相應了。

  還有念懺悔業障。懺悔業障用老和尚的話就是知過、改過,修行就這兩件事。懺悔業障也是普賢行。我們今天辦完活動了,反思在這個過程中有哪些不足,這都是跟普賢行相應。我把它總結起來,讓下一次辦得更好,總結叫廣修供養。所以普賢行跟我們辦活動是一不是二,二的話就入不了不二法門。大家願不願意入不二法門?聽思聰,你們好像不大願意。願意,那要入不二就不能分別,那就要佛法就是生活,那就不二,普賢行就是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

  《勸發菩提心文》最後一個因緣是念正法久住。我們看到現在眾生夫妻衝突那麼大,你念眾生的苦。「菩薩觀於螻蟻」,這也是《勸發菩提心文》的教誨,菩薩看到螞蟻都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因為一切眾生都做過我們的父母。所以《梵網菩薩戒經》教導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這句大家聽過吧?我們什麼時候落實這一句?嗯,明天,或者找個良時吉日,是吧?佛法要進步,要在當下落實,直下承擔。我們不肯直下去承擔,一定有我們的分別執著,所以我們才不願意直下承擔。這樣的法不容易遇到,沒有佛跟我們講,我們想破腦子也不會了解這個真相吧?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所以如貧得寶,改往修來。一切眾生都是過去父母、未來諸佛,我們要恭敬,這就落實禮敬諸佛。當我們想到這些來自五湖四海、全球各地的同修們來到我們香江、來到我們法會現場,你就好像看到過去生的父母都來了,你那個招待一定會讓他們賓至如歸,下一次法會又多帶一些人來。不過好像現在都擠不下了,還有辦法,我們再想辦法。

  假如我們依老和尚教導的,而且剛剛跟大家提到了,老和尚說知止是止於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一切言行都沒有離開要往生極樂世界。我今天為什麼說話?因為我要積功累德,正助雙修,助修是積功累德。我今天為什麼來做義工?因為別人拉我來的。這樣有福德,不一定有功德。為修行而做義工,為往生極樂世界而做義工,為發菩提心而做義工,為歷事練心練出真心而做義工。學佛最重要的就是用真心,這是老人家在講經當中常常提到的。這是剛剛講到知止。

  蕅益大師說的「淨社銘」四句,剛剛成德是說祖師一講話都是圓滿的。第一,「淨土為歸」,跟老和尚講的完全相應。第二是「持戒為本」,而這個持戒,老和尚說的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就是我們淨宗的戒。我們在一起工作配合,待人依六和,所以我們一起配合工作見和同解。我們很容易在做事的時候……因為畢竟我們是成年才學。其實那麼多孩子,我看有的都還不到二十歲。來,還不到二十歲的請舉手,我看到他們就又充電了。看到十幾歲的孩子也是我發菩提心的緣,因為他們現在才十幾歲,我得多活三十年才行。

  像我這次回台灣,一下了飛機去吃飯,結果有一對夫妻,他們當時在念大學的時候就來護持我們辦傳統文化課程,現在結婚了,生了三個孩子,老大六歲,老么下個月生,所以還挺著肚子,我們一起吃飯。結果這個門一推,坐在門旁邊的那一桌客戶轉過頭來:「成德法師!」把我嚇一跳。這是不是偶然的?人世間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我一回到台灣,吃第一頓飯一推開來就有人叫我的名字,代表台灣同胞要凝聚起來了。從因緣法看,受最多傳統文化薰陶的地區,哪一個地區的華人薰陶得最多?Hello,這個不能我講,我講你們不服氣了,這是因緣生法。老和尚說到壅塞方術,你今天手上有一個藥單可以幫助這個世間人,你不拿出來有罪過,那台灣同胞你受的傳統文化薰陶最多,你不盡自己一分力,這是罪過。

  我推廣傳統文化二十一年了,我的性格適合打前鋒,你們看得出來嗎?但是大家注意,三十歲打前鋒,過了五十歲還打前鋒叫執著,一點增長都沒有。都過了五十歲,不能那麼激動了,要打後衛,要慢慢審察局面,調兵遣將,不能再打前鋒了,前鋒就是衝啊衝啊。因為一推開門就遇到同修,而且他們是整個家族都在學,還帶了好多同事一起在學,後來我還在台北跟他們見了一次面,連下一代都培養得很好。昨天我們這個追思會裡面,大家也知道,我在老和尚面前講了一句衝動的話,「弟子願意承擔」。那是承擔一條龍因緣,這個感應很厲害,我這個話一講,好多地方都找我,都要辦一條龍的因緣。現在辦一條龍最關鍵的就是老師,真正可以全心全意陪孩子、愛孩子的老師。其實只要有這樣的老師,這一條龍就萬事OK了,最關鍵的就是人,人才。

  吃飯遇到同修了,然後坐個高鐵,看旁邊這個男士嘴巴一直在動,我一判斷,可能是念咒或者念佛。結果我就跟他一聊,跟我們淨宗同修熟得不得了。這一次在我們高雄辦老和尚文物展,那個負責人陳女士,跟她很熟,他們兩個喝茶的照片還拍給我。然後他還認識很多台灣學術界很有影響力的這些學者、專家,在大陸有很多大眾在聽他們講四書、講經典。台灣這些學者很多都是跟著一九四九年過去的這些儒釋道的專家學者學過,這都是台灣的因緣。這些力量再不發揮,可能以後就用不上了,這些教授可能都上六十以上、七十以上了,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那個店了。

  諸位同修,我們現在感受感受,現在人心是在往上提升還是在墮落?這個速度不小,我們要趕快拉。你再過五年、十年再拉,好不好拉?更不好拉。所以老人家晚年多次重複這八個字,成德現在感覺太重要了,「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就像我們這一萬多人的法會,這樣的機緣容不容易?剛剛我們一位居士講了,「奇怪了,我來參加這個追思會,台上講的老和尚那些話我都聽過,那感覺都不強烈,為什麼來到現場感覺像被電到一樣?」同樣的話,好像突然就震動到他了,大家知不知道為什麼?現場有那麼多法師、那麼多同修,大家都是這樣的善念,聽著老和尚講經都是這樣的崇敬,那個腦波力量強不強?我們每個人都被一萬多人加持,那個真心光光互融。所以這樣的因緣不容易遇到,結果三天過去了,你想來參加也沒這個機會了。有了,明年,十二月份還有。

  我們要非常感謝我們的義工,一千多人,一千多義工。那天在萬豪酒店剛好遇到一位同修,好像從浙江來的,他來十幾年了,每一年都來護持。多虧我們大江南北同修們這麼發心,而且來護持都是滿心歡喜來護持。我們掌聲感謝來自各地的義工同修們,真的,沒有大家的真心,這個法會不可能這麼殊勝。包含現在還有很年輕的義工,看到年輕人,我剛剛說了,我就好像被充電一樣,因為覺得後繼有人,可以接棒了。老和尚講經的時候也說了,皇帝登基第一件事是什麼?立太子。大家不要一聽著了相,皇帝,這一段跟我沒關係。所以聽經,我們是學大乘佛法,《大乘起信論》提醒我們離言說相,要離語言文字相。一聽皇帝就著在皇帝的相,其實這個道理大到治國、治天下,小到治自己的家、自己的企業團體,這些理都是相通的。我感覺你用心聽老和尚講經,人家哪一國大使問你問題你可以回答,你相信嗎?信為道元功德母。

  我自己聽老和尚講經,老和尚又說二十個企業落實傳統文化可以把中華文化弘揚開來,那這件事我要不要管?當然,管不了太多事,時間有限。但是主伴圓融,現在主,我主負責英國漢學院,就是一條龍,這個事我是主,因為我在老和尚那領了這個任務;其他隨喜功德,伴。剛好有機緣了,企業界的邀請,他發願。我們前幾天才去福州一個企業,他發願要做二十個企業之一,那我當然要去隨喜功德,其實也是好好去增廣自己的見聞。現在是企業王國,那麼多人在企業界。為什麼老和尚說二十個企業落實可以把文化弘揚開來?我們聽這些道理自己要去觀察、去思惟,這都是老和尚開出來救世的法藥。最近大家有沒有去書局?或者你在坐飛機的時候,看到這個商店是賣書的,你有沒有仔細看一下它擺的成功人士都是誰?絕大部分都是企業家。所以企業領導者對社會的影響力相當大,假如他們落實來帶動,當家長的人一看,我的孩子現在不學傳統文化,以後出社會落伍了。

  我在二十一年前到了海口,當時候深圳發生一件事,有個企業招主管,年薪二十萬人民幣,條件會背《弟子規》,一下子深圳的書局湧入很多人問,你們這裡有沒有《弟子規》?你看一個招聘簡章帶動好多的人。成德自己就想,以前聽過一句話,對讀書人的批評,但這句也覺得批評有點過了,「百無一用是書生」。當然,我們聽了,讀書人也不要難過、不要生氣,生氣還是煩惱做主。人家講這個話哪怕批評過了,我們也思考思考人家為什麼這麼講。我們不能學的都是理論用不出來,要解行相應才行。所以自己也有主動去找企業,跟他們的高管,他們遇到實際什麼問題提出來,我們可不可以用《群書治要》、用《論語》來給他們一些建議?自己都要鍛鍊的。我們的傳統文化、佛法遇到各行各業,我們都能應機去給他們一些分享、一些護念,要把它學通。老和尚講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一百多年的盛世,你們在聽這一段的時候有沒有印象?這要用在家裡、用在團體都是一樣的。宮廷裡面念《無量壽經》,請儒釋道的專家來教導皇族跟大臣,那企業也是一樣可以這麼做。

  剛剛提到皇帝一上來立太子,就是立了太子天下安定,因為生命無常,假如突然這個皇帝無常一來,沒有太子,整個國家就大亂了。我們拉回來團體,每一個部門的負責人能不能只有一個?一個,他突然今天生病了怎麼辦?所以同一個崗位最好兩個人以上能做,不管出現什麼情況都能應變。我們負責一個小組不能很享受當主管,那就執著在當主管上面了,要想著隨時培養副手,培養可以接我工作的人。你看稻盛和夫先生一查出癌症,他為什麼這麼從容?他早就培養好可以接他工作的人。這都是我們的學處,所以我們看到年輕人也想好好培養他們。

  老和尚講經的時候點出來了,重視胎教可以出聖人,重視三歲以前的教育可以出賢人,三歲以後教到君子就不錯了。老和尚這段法語大家感受到時節因緣沒有?諸位同修,我們現在有沒有時節因緣?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我遇到一個長輩跟我母親同年,而且比我母親早學佛十多年,可是他接觸得早沒有好好念佛,操心東、操心西放不下,後來年紀大了一念佛就打瞌睡,最後老年痴呆,你就更沒把握了。假如三十幾歲一遇到就老實念佛,真心念這句阿彌陀佛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那可能後面就不會出現老年痴呆的情況,所以這個時機點都要抓住。

  成德是感受六塵在說法,老和尚也指導我們佛菩薩安排,那什麼時候是佛菩薩安排?我們相信這些境緣都是佛菩薩安排的,來提醒自己。比方說這次回台灣遇到這些緣,那要趕快凝聚台灣的力量,這個機緣不能再拖。老和尚曾經講過一個專題,「緬懷祖德,建設台灣成為中華文化示範區,今正是時」。可是這個開示已經經過五年了,會長,我看是將香港建設成中華傳統文化示範城今正是時。你看內地那麼多年輕人到香港來讀書,我們在他們這些大學辦個淨土社、傳統文化社,這個年輕人大學生來到這裡,他在這裡成長,他跟這裡就有深厚的感情,這裡是長我慧命的地方,他有可能就留在這裡了。聽說現在內地留香港條件非常優惠,這都是時節因緣,我們掌握住。包含六月底回到大陸,就感覺我們佛弟子們還是非常虔誠,所以應該也是告訴成德要常回家看看。那要先跟大家告假,我過幾天要到英國漢學院去上課,不過我們都可以在線上,大家可以互相學習、互相交流。

  台灣因為老和尚有成立至善教育基金會,而且跟成功大學合作,已經第六年了,每一年收兩個博士生、四個碩士生,總共收了三十六個人。每一年也辦《群書治要》學術研討會,在整個東南亞推廣《群書治要》,包含香港大學很多這些學者都有到台灣去交流。基金會是有一個心願,《紅樓夢》都可以變「紅學」,哪有《群書治要》不能變「群學」的道理?而且辦到第五年的時候,台灣的企業主動提出來,我們可不可以參與這個學術研討?他們覺得《群書治要》用在他們企業有收穫,他們一起加入了。

  老和尚說了,《群書治要》是觀世音菩薩,因為它裡面都是修齊治平的智慧、理念、方法還有成效。現在這些修齊治平的智慧每個人都需要,每個家庭都需要。我們冷靜觀察,現在他不學聖教,心有千千結。現在憂鬱症的比例在上升,我們設身處地一下,把於諸眾生視若自己落實在當下。我們感受一下,一個家庭有一個成員得憂鬱症,他其他的家人日子好不好過?都是緊繃的,怕他想不開。你把一個憂鬱症的人引導接觸老祖宗的智慧了,他憂鬱症好了,你不只救了他,你救了他全家,從痛苦當中拔出來了,開彼智慧眼,獲得光明身。

  我記得我們二OO四年到秦皇島,五天的課程。那個課程我們都是三個人講五天,當時候李老師也是負責好幾個部分的課,尤其主持都是她主持的,她是金牌主持人,而且她對禮下很深的功夫。中華文化是禮樂文化,今天我們不學禮,我們經教懂得再多用不出來。《論語》當中有告訴我們,「博學於文」,就是你聽經聞法,還要「約之以禮」。你學了那麼多道理,你學了真誠,你學了恭敬,你要落實,你學了慈悲心要落實。我們今天給人家發短信、給人家打電話要守禮,過了十點,會不會吵到他睡覺?人不閒,勿事攪;或者這個時間是不是他在吃飯?

  假如我們都是大乘佛法,「眾生無邊誓願度」,可是在這些生活細節根本都不會替人家想,你說那些道理解行就不相應,受用不了,而且流弊會出來。什麼流弊?長浮華,沒有察覺自己沒有落實,反而都是用這些道理看別人。我接觸同修們,我觀察我們學了佛之後,家裡的人都很歡喜、給我們點讚的比例不是太高。大家聽得出來我講話比較含蓄,比例不是太高。這也是古人教的,講話要含蓄,忌太直。我說「我根本沒有遇過」,「你沒有看到而已」,是吧?我講得太直,他心裡就牴觸了;我說比例不是太高,他說「好像是的」。古人心很柔軟,他體恤人心,講話他有兼顧人家的感受,人情事理他有考慮。要疑似,忌太真。「你不聽我的,你鐵定完蛋了!」「這可是老祖宗教導的,你不聽可能會有麻煩,是吧?」你看那個語氣強度不一樣,一個人家能接受,一個聽了他就不舒服。

  請問大家,孔老夫子教導有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言語排第二。《無量壽經》說「善護口業,不譏他過」。請教大家,你曾經有花十個小時學習怎麼講話的請舉手。大家在香港,感受到香港比較謙虛、比較謙退,所以大家都沒舉手,我知道一定有的。大家有沒有觀察到,我們聽一個道理好像沒有思惟馬上去做,這也是一個習慣。就像昨天提到夏老、黃老教導我們,「若要佛不離口,先須珠不離手」,這個道理我們聽過了,怎麼沒有拿佛珠?我們是不是養成一個習慣,這個道理好好,先擺旁邊;這個道理太好了,先擺旁邊,會擺習慣。

  子路值得我們學習。子路我覺得也是極樂世界來的,不過我現在不能確定,我得往生才能確定。我這個推理是有邏輯的,一佛出世千佛擁戴,釋迦牟尼佛出世的時候,身邊這些大阿羅漢都是古佛來的,你看維摩詰居士也是在家佛,都來配合釋迦牟尼佛表演。我當時候看到永明延壽禪師的《萬善同歸集》裡面提到,釋迦牟尼佛遣二大菩薩於震旦方向教化,印度的震旦方向就是神州大地,就是中國。哪兩大菩薩?迦葉菩薩,老子;儒童菩薩,孔子。請問跟著孔子的十大弟子是不是佛菩薩再來的?但是重點來了,表演給誰看?Hello,表演給我看才行。佛日中一食,樹下一宿,表演給誰看?出家人看的。當然我們出家人要先受持,你這麼一聽就受用不了了,聽經要受益,就是我是當機者,就講給我聽的。

  所以老和尚當時候都七十多歲了,有幾次講經都提到了,有跟著我的這些弟子跟了我幾十年,聽我講經的時候說了,「這是老和尚講給初機人聽的,不是講給我們聽的」。麻煩了!老師都會應機說法的,怎麼會說都是講給初機的人聽?而且真心一法不立。我們為什麼聽老和尚講經的心沒有像剛開始時候的那種誠敬了?可能心裡面產生「我學佛十幾年了、二十幾年了」、「我聽經聽三十年了」,你留在心上它就產生化學變化,自己的心不知不覺開始變了,這樣會修成「老油條」。

  我二十二年前到一個道場,遇到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先生,他一見到我們這些年輕人就講「哎呀,我學佛幾十年了」,然後說「當時候我們坐電梯,我們都跟老和尚坐在同一個電梯上樓的,老和尚那時候還沒有出名」。大家聽他這個講話對老和尚恭不恭敬?所以很可惜,這麼早的機緣就遇到老和尚了,但是隨著學久了之後反而老氣橫秋了。所以我們聽經都要時時歸零,佛門說法器法器,用器皿來比喻,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就像一個器皿,它不能有漏,不然你倒進去就漏掉了。我們學習沒有恭敬心,漏掉了;心浮氣躁,漏掉了。

  我們要能承接老和尚的法,一定要調整好學習的狀態。首先不能浮躁,為學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氣定下來。昨天有個同修問我,「我這個貪瞋痴慢的習氣都伏不掉,怎麼辦?」我聽他講話很快,他那個急的磁場就湧上來了。我說:「首先我感覺你很著急。」他說:「對呀對呀,我就是很急。」性格急心就定不下來。大家看我的身材,你們看我的個性急不急?你們看錯人了。很苗條的都是比較急的,一著急脾胃就受影響,所以吸收比較不好。可是我很幸運,我遇到老和尚的教誨,又很希望多聽他老人家教導,結果他老人家講經,「諸—位—同—學,大—家—好」,你聽他老人家講經頻率要跟他接上,慢慢你這個急就被他老人家的磁場慢慢調,調調心就慢慢比較緩下來了。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對治,我們有什麼習氣,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自己要想辦法去對治。六度,布施對治慳貪、對治貪心的,持戒對治惡業,忍辱對治瞋恚,精進對治懈怠,禪定對治散亂,般若對治愚痴。再展開來,八萬四千法門都是對治我們的習氣。

  諸位同修,爸爸媽媽最不放心我們哪個習氣?我們剛剛說持戒為本,老和尚說大根大本在孝親尊師。淨業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自性的智慧德能要開發就是從孝敬開的,這是地藏菩薩的表法。我們要能安父母的心、安老師的心,還要再加一條安領導的心,因為我們是在團隊裡工作,我們才能安眾生的心。假如父母一直在擔心我們這個習氣,我們還不去對治、去改,孝親尊師的根基就不夠了,修行要從最難的地方下功夫。

  蕅益大師講的持戒為本,三福、六和、三學、六度、普賢十願。團體裡修六和,見和同解。我們成年才學,一做事、講話、考慮事都是以前還沒學的那些習慣現前,那個拉力很強,你一不注意它就現前。我們要有警覺性提醒自己,要隨順經典的教誨,不隨順自己煩惱習氣,這樣我們見和同解都是依孔夫子、依佛陀的教誨,大家沒話說,都認同。假如我們的習慣還是要聽我的,我覺得怎樣怎樣,可能人家心裡就不服氣了,見和同解就不容易了。所以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厲害,沒有說你們要聽我皇帝的,聽孔子的、聽無量壽佛的(聽阿彌陀佛的)教誨。

  第三,觀心為要。第四,善友為依,依眾靠眾。我們這個法會就是依眾靠眾,增長我們的善根。觀心為要,老和尚強調的,心是根本,從根本修,從起心動念處修。我發現很多同修來問我問題,其實他只要靜下心,問的那個問題他自己就可以解決了。他一靜就有反觀的能力,不用問別人。

  剛剛講到的這個例子,他在自己講話的時候很急,他沒有馬上觀。老和尚教我們修行的總持法門就是六根接觸六塵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已經把總綱領、怎麼修行告訴我們了,就是在接觸一切人事物的時候能觀照自己的心,不要起分別執著妄想。跟《無量壽經》都是相應的,「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六根接觸六塵,每個境就是道場,要不積功累德,要不就造輪迴業,差別就很大。

  我們講到老和尚講知止是止於極樂世界,李炳南老師有講知止是你找到一個你最尊重的榜樣,然後你想事情、你一言一行就想著,比方說你以孔子為榜樣,那你要講話的時候說孔子會怎麼說、孔子會怎麼做。剛剛跟大家有提到子路,那個都是配合孔子教化。子路的一個態度就是,「子路有聞」,他聞到一個好的教誨,「未之能行」,就是他還沒有把這個教誨好好去落實,「唯恐有聞」,他不願意聽太多,他心裡會覺得我現在聽的還沒做,他不貪聽經。

  剛剛跟大家舉的例子,我們聽了「若要佛不離口,先須珠不離手」,那我們怎麼沒有馬上養成這個習慣拿著佛珠念?我們兩位法師他們都拿著佛珠不離手,都給我們做榜樣。或者我們聽到「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們也要當下去落實這一句。一落實就有受用,心境就提升了,悟性就提升了。一個人假如珠不離手,那代表他的佛號愈念愈多了。會起什麼變化?大家沒反應,你們都還沒起化學變化。佛號念得多,妄念就少了;妄念一少,煩惱就輕。接下來起什麼變化?智慧就長了。有沒有感覺智慧長了?有,面對境界比較清楚。所以黃念老說不要求我們把念佛當唯一,要求我們把念佛擺第一,太精闢的教誨了。

  我們聽祖師大德講話,你要神交古人,要體會到他的心境。「慕賢當慕其心」,你隨時能感受到他的心,他那些教誨很容易就納受在你的心田裡面。當老和尚、當這些祖師大德的知己、知音,這都是苦口婆心。黃念老說的,「我斗膽的說,不管你修哪個法門,只要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這一生要了脫生死不可能」。我當時候聽到「斗膽」真的太感動了,太慈悲了,怕我們又學其他法門,學了幾十年,時間又過去了,怕我們錯過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所以很謙卑說「我斗膽的說」。

  黃老說擺第一,因為我們今天要處理好家裡的事、處理好工作的事是用我們的心去處理,這個心假如妄念、煩惱很多,請問大家能不能處理好?處理不好你還要去收拾殘局,這樣我們每一天面對家庭跟工作就落入一個惡性循環,好像事情愈處理愈多,處理不了。我們要從惡性循環裡面跳出來,用什麼辦法?老實念佛。老和尚說,你真老實念佛,世出世間的問題都解決了。大家聽過這段嗎?有。這個我們要隨喜功德,我們協會後製的這些菩薩們,他們做的這些片子都剪得非常好,我有聽到與會的同修們說看了都是很感動,痛哭流涕,把老人家的心境、行持都在短短的片子當中給我們呈現出來。這都是落實護佛種性,常使不絕。這些菩薩們都在護持我們修行的善根,讓我們提起念師長恩。

  我自己也是聽了這句話之後去奉行,我自己工作再多,但佛號一天不能少過一萬聲,就這樣鍛鍊自己。我們也要想到,人有至心求道,你下了決心,精進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你真的有心,都能達到。然後自己就有受用了,雖然處理的事多,但是心不容易煩、不容易亂。只要自己佛號多了,心比較定,事情來你很有靈感,你就很容易想到老和尚教什麼,然後就去處理,副作用也慢慢比較少。

  所以知止,你有一個崇敬的對象。我自己一定選擇老和尚,因為是離自己最近的大修行人。孔子二千五百七十五年了,佛陀三千多年了,而老人家是將孔子跟佛陀的教誨落實在這個時代給我們看,我們只要遇到境界,老和尚會怎麼考慮,老和尚會怎麼說、怎麼做,我們不容易隨順習氣辦事情。知止就有定了,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你一考慮事情,就想到很多跟經教相應的方法出來了,就能把事處理得愈來愈好,就能關關難過關關過。

  說實在的,外面障礙不了我們,障礙在哪?心的分別執著障礙,外面沒有障礙,外面都是提升我們的增上緣。老和尚也表演給我們看,你看在台灣弘法三十年,結果韓館長往生了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一般的人覺得晴天霹靂,老和尚藉這個機緣快速提升,哪有障礙?佛也表演給我們看,忍辱仙人遇到歌利王。你看老和尚遇到那麼多人毀謗會集本,「毀謗我可以,但是你們不要毀謗會集本,我給你們頂禮,你們把我凌遲處死都沒關係」。老和尚堅信一念十念都能往生,所以老和尚講經的時候說:「這個人來殺我,我也感謝他,因為他把我送到極樂世界去了。」這句教誨我們要不要受持?連殺我都是好事,那還有什麼是壞事?那你就事事是好事。我們這節課先分享到這裡。我們先休息一下,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