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孝於佛,常念師恩

連續循環

序號       內容
1 當孝於佛,常念師恩(上)
2 當孝於佛,常念師恩(下)

當孝於佛,常念師恩(上)

 

  尊敬的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大家早上吉祥,阿彌陀佛。

  我們在這個展覽館,每一次法會結束,我們協會都有安排跟我們參與的義工大家做一些交流,今年是第三年了,都看到很多老同修。我記得在二十一年前,「幸福人生講座」第一次錄像就是在香港,在尖沙咀,當時候在的同修請舉手一下,我們香港的老同修,謝謝。看到我們很多老義工感覺很親切,他們都是護持老和尚、護持協會二十多年。我們都是法眷屬,親屬是一生的緣分,法眷可能好多世了。可能老和尚好多世都來度我們,大家有沒有感覺到?(大眾:有。)這一次不能再辜負老和尚了,要聽他老人家的話,跟他一起回極樂世界。

  讀到《勸發菩提心文》這篇教誨,淨宗十一祖省庵大師慈悲教導的。我們中國人炎黃子孫福報很大,四大名山在中國,菩薩長住。我們看淨土宗十三祖,大家想一想,這些祖師的本跡身分是誰?你的答案不一定跟我一樣,大家不要緊張,這個沒有標準答案。你們有沒有被老師一問問題就開始緊張?這個也要放下。你一看到什麼就開始緊張,一定是你以前經過的事落在你的心裡太深了,它遇到境界就把你給調起來了。成德俗家母親,我現在都稱她「老菩薩」,我不喊她「媽」,因為喊她媽她的阿賴耶識又種了一個「媽」的種子,她又很想去做媽就不好。我說老菩薩,她很想去極樂世界作菩薩,你看一個詞都還是有力量的。所以修行人敏銳度、覺性要高,一個字的能量是不同的,一個稱呼的能量是不同的,我們感受到了嗎?你看「夫君你好」,夫君大家知道嗎?稱丈夫,夫君,丈夫是君子,妳每天叫他,他不君子一點也不好意思;妳每天叫他「老頭」,他就老給妳看。

  有一次在馬來西亞,馬來西亞的華教辦得好,在海外,令我們很敬佩。海外的條件不像兩岸三地,可是他們有完整的華教,全是華人出錢的。當然,這裡面都有靈魂人物,林連玉老先生、沈慕羽老先生,他們為了華教都被關到監獄裡面去了,無怨無悔。我有一次很幸運能夠去親近沈老,能親仁無限好。他九十多歲了,見到我們很高興,因為知道我們在推廣傳統文化,帶著我們唱抗日愛國歌曲。你看那個情景,你終生都不可能忘,九十五歲的人親自彈風琴。

  為什麼我每次講重點都會有人配合?就有聲響,這叫感應不思議,接著要蓮開七寶池。這是覺明妙行菩薩,這是極樂世界來度我們的,他有說道:「阿彌陀一句,萬法之總持」,念這一句什麼都沒漏,一切佛、一切經、一切戒律都念到了;「聲與心相依」,你念出來的聲音跟你的心是完全相應的,「念茲復在茲」,這個佛號在心裡沒有忘;「感應不思議,蓮開七寶池」,隨著你每一聲佛號,那個蓮花就愈開愈大。這是一個特別法門,其他法門是修因得果,這個法門是因果同時,所以用蓮花來代表這個法門。你看那個蓮花一開的時候,蓮子在不在?同時在的,花果同時。這個法門是從果起修,阿彌陀佛果地的功德成就這一句萬德洪名,所以這個法門只有佛能講,唯佛與佛乃能知,聲聞億劫思佛智,盡其神力莫能測,如來功德佛自知,唯有世尊能開示。

  老和尚說我們遇到這個法門是中了佛門第一特獎,你們中了第一特獎怎麼都沒有笑容?你們還有懷疑,真的是第一特獎嗎?你不懷疑,你就快步去換獎品了。真的嗎?我是不是在作夢?還要捏一捏。「如是妙法幸聽聞,應常念佛而生喜」,阿彌陀佛這四十八願為我發的。你說為我們還不夠親切,為誰?為我發的,我是阿彌陀佛的心肝寶貝。「十方如來憐念眾生,如母憶子」,佛經都把宇宙的真相、真理講出來了。

  「自是不歸歸便得,故鄉風月有誰爭?」回極樂世界是回家,是你不回而已,哪有回不了的?你要回家,隨時父母都等著你,都把門打開了,這是真相。「便就今朝成佛去」,你今天就往生了,阿彌陀佛遇到你第一句話是什麼?「樂邦化主已嫌遲」,這有點文言文,我翻一下,阿彌陀佛看到你說:「傻孩子,你怎麼今天才回來?」在座有沒有閩南人?抱歉,我講一句閩南話,不然都沒有講的機會,生疏了,講的都袂輾轉。你看我們閩南話,講得不順,袂輾轉,你們感受到那個味道沒有?閩南話說傻孩子,戇囡仔,怎麼今天才轉來?阿彌陀佛是大慈父,黃金臂晝夜常垂,不要懷疑,重點就是你不能留戀世間,你要放得下五欲六塵。娑婆有一愛之不輕,臨終被此愛所牽,你有貪愛什麼人事物,就被它拽回來了。所以這個就要自己去檢查了。

  昨天我們有提到的,老和尚言教給我們講了六十二年,很圓滿,還有他老人家的身教,講得圓滿又表演給我們看,做得很圓滿。而且老和尚的表演我們要有一個很正確的態度來對待,心是法器,你心態對了這個法才能納受在心裡。我也遇過同修就說了,「老和尚是佛菩薩再來的,我們學不了」。你們有沒有聽過這樣的話?有。那你們有沒有講過這樣的話?沒有。講這句話會造口業,不能隨便講話。

  我們用佛的教誨來思惟,老和尚是佛菩薩再來,那老和尚會不會起一個念頭「我一定表演讓他們做不到」?會不會?(大眾:不會。)對,老和尚根本沒有起念頭,他是應機,應我們眾生的機,那鐵定應我們能做得到的,哪有應我們做不到的?做不到的還叫應機嗎?所以你看老和尚他來應化,沒有福報。大家有沒有看老和尚二三十歲的照片?比我還苗條。沒有福報也是佛法,無有一法不是佛法。老和尚假如一生出來就很有福報了,那我們說,「這個老和尚做得到,我們學不來」。老和尚沒有福報,遇到那麼好的三個老師連供養都沒錢,勉強維持生活。沒有福報,又短命,四十五歲。短命是不是佛法?(大眾:是。)你們開悟了,這一悟你慢慢就體會老和尚說的「事事是好事」。劉素雲老師得了紅斑性狼瘡,是不是佛法?(大眾:是。)劉老師得了紅斑性狼瘡,老實念佛病好了,生重病的人都因為她有堅定的信心,這一句萬德洪名阿伽陀藥,阿彌陀佛是大醫王。

  我昨天聽到我們海口的同仁,我去海口二十二年了,我看到他們首先問他們,二十二年前上我小孩課的那些孩子應該都三十歲以上了,他們過得怎麼樣?他結的緣比較早。其中有一個同修,幾個月前我們知道他得了癌症,有聯繫上,我們就跟他鼓勵。當然,找好醫生還是要找,這都是一個助緣,但是要把業能消掉,你光靠助緣這個力量一定不夠大。所以自救者天救,在你的道業上自己最重要。你遇到老和尚,老和尚也是我們的一個助緣,他能幫我們多少誰決定的?自己,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我也是二十多年前遇到一個同修跟我說:「阿彌陀佛比較疼你。」我說:「你這句話會下阿鼻地獄。」他說:「有這麼嚴重嗎?」我說:「你這句話叫侮辱阿彌陀佛。」是不是侮辱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比較疼你,那阿彌陀佛不就偏心了嗎?阿彌陀佛會不會偏心?(大眾:不會。)爸爸媽媽會不會偏心?(大眾:會。)你爸爸媽媽真的有偏心,你也要多體諒他一下。為什麼?這也是有因緣的,一般都會疼那個最小的。為什麼?因為一個人一二歲的時候人見人愛,多可愛,到了五六歲好討厭,是吧?到最後一個沒人跟他較量了,他那個可愛的形象留在了父母心裡面。我這段話也是講給當父母、當爺爺奶奶的,要注意這個重點。《無量壽經》不能白讀,清淨平等覺,你對你的孩子、你對你的孫子要練出平等心來,這叫修行,這叫會做阿公、會做阿嬤。這個在《訓俗遺規》裡面都提到了,這都是人情事理。

  孔子的教誨當中有一個字,這個我們要感謝子貢會問問題,他問夫子,「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力行的嗎?「其恕乎」,恕道。你看老和尚也常常表演給我們看,你不要怪父母、怪長輩,「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沒有人教他,你不能怪他們,他們已經用了他們的全力在愛護我們,可是他沒有接觸到。一個人要能寬恕他人,首先他能寬恕誰?寬恕自己,寬恕最親的人。最親的人他都寬恕不了,遠的人容不容易?不容易。

  剛剛跟大家提到了,你在領受佛法,心境非常重要,你不能起這種,比方說「老和尚是再來人,他做得到,我做不到」,你用這樣的心態,那老和尚的法你怎麼領納?我們應該是說老和尚講的每一句是講給我聽的,用當機者的心去聽。你不能邊聽「哎呀,這個我們做不到,那個我們做不到,不是講給我聽的」,就麻煩了,被自己障礙住。我們下一節課,大家假如有什麼問題,可以寫上來。比方說你覺得老和尚的哪一句我落實不了,我們可以來探討。成德學佛的過程,我還沒有覺得老和尚哪一句教誨不能落實,這個我們可以探討。

  而且老和尚也表演給我們看,老和尚這個身教我們要看得懂,寧為成功找方法。你看把五千年老祖宗教誨介紹給這些大使、專家,人家說是理想,做不到,老和尚都沒有氣餒,所以我們修行這個心境要能愈挫愈勇。「借彼魔惱,堅我願力」,這是夏老的教誨。不磨不成佛。借彼魔惱,堅我願力,「只要將猛,不怕賊強」,不怕煩惱賊強,只要我這個主人翁能提起正念、提起萬德洪名,這些境界障礙不了我。境界沒有問題,境界障礙不了我們,障礙得了我們的是我們心上的分別執著。這一點我們要認知清楚,不然我們會把責任都推給別人,「都是他害我的,都是他惹我生氣的」。你講這個話外行話,佛法是內學,要向內,不能把責任推出去,不能學了十幾年、二十幾年都還搞不清楚佛法是內學。

  我們看佛陀的表演,做忍辱仙人,遇到的境界歌利王割截、肢解他的身體。我想在座應該沒有人遇過這樣的境界吧?不然我們就見不上面了。你看佛有沒有被這個境界障礙?不只障礙不了忍辱仙人,變成成就他的忍辱波羅蜜,因為他沒有瞋恚;成就了他的持戒波羅蜜,因為他沒有報復的念頭。所以本來在彌勒菩薩後才成佛,就因為歌利王這個境界快速提升,超過彌勒菩薩提早成佛了。所以境界都是來成就我們的,不會障礙我們。以後我們被什麼東西卡住了,要記得老和尚這個教誨、蕅益大師的教誨,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我心分別執著了,才會有障礙。

  所以老和尚常引禪宗說「你會麼?」會不會修行?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是你每天遇到的這些人事環境、物質環境,你能看到自己的分別執著,進而去放下這個分別執著,這叫會修。要看得到,看不到,不進則退。比方說我們瞋恨心你看不到,「我哪有發脾氣?我心很定的」,那別人就不好講下一句。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哪怕是你真的沒有發脾氣,你也要顧慮到人家會不會誤會你發脾氣。心要柔軟,不讓眾生誤會,他誤會了不就生煩惱了嗎?你說我是義正辭嚴,稍微提高二三度而已,我真的沒有發脾氣,但修行得要不斷提升自己,不惱害眾生。他因為誤會生煩惱,這個我下次能避免掉,這叫修行,這叫精進,不能知少為足,不能太容易滿足。我們要認識到境界沒有障礙,障礙在我們自己的心念上。這些都是修學佛法很重要的知見,我們要建立起來,佛法是內學。

  剛剛跟大家提到「親仁」,我去見沈慕羽老先生,他除了給我們唱抗日愛國歌曲,我們在交談的過程剛好談到簡體字、繁體字,他一聽到繁體字就有點嚴肅,跟對方說:「是正體字,它一點都不繁」。一個字有沒有能量?有,要敏銳。「老頭」跟「夫君」一不一樣?(大眾:不一樣。)要敏銳,面對境界要清楚。「佛」這個字是什麼意思?覺。在哪裡覺?你現在臉部的表情你覺不覺?是臉部僵硬還是非常放鬆?面上無瞋供養具,所以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大家願不願意修普賢行?(大眾:願意。)

  佛法重實質不重形式,這也是一個很重要修學的知見。不是說你修了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了,那都是表面的相而已。祖師都表演給我們看,六祖惠能大師跟著五祖跟了多久?八個月。有沒有聽過經?(大眾:沒有。)有沒有坐過禪堂?(大眾:沒有。)那請問大家,跟著五祖旁邊的神秀大師跟了多久了?還有那麼多出家眾跟了多久?六祖大師是什麼?在家人。誰得衣缽?五祖會不會說「這些人跟我二十三年了,還是傳給他們吧」?這不是以人情做佛事嗎?這都是表演給我們看的,不輕後學。你不能倚老賣老,我做義工二十年,看到人家第一次來,「你第一次來,我都二十年了!」你的功德就燒得差不多了。我慢,老和尚說了,情執是貪心的核心,傲慢是瞋恚的核心,懷疑是愚痴的核心,我們修行要從最根本、最核心的習氣去對治。我慢高山,法水不入。

  老和尚這些教誨大家都要放在心上,要聽到這些教誨不容易。莫將容易得,便作等閒看。現在播經機那麼容易拿到,好還不好?這是相對的,好也不好,不好也好,平等。我記得我剛學佛的時候聽的是錄音帶,我聽到有台灣同修說,老和尚的錄音帶到了山裡面的佛寺,那佛寺二三百人,一接到老和尚的一套錄音帶集體跪著聽。你看物資這麼缺乏,不好吧?不好裡面有沒有好?(大眾:有。)容易珍惜。所以現在我們剛好有機會到北美、澳洲,看到人家越南同修我生慚愧心,他們很虔誠。所以我們不忘初心,初發心成佛有餘,我們那個珍惜老和尚的法不能改變、不能退。

  覺,佛是覺,所以老和尚說面對境界要清楚。自己的身心就是自己最近的境界,我的身體為什麼出問題了?有果必有因,我們不能迷迷糊糊的。我為什麼那麼苗條?個性逞強就會透支,得把原因找到才能改善。有佛法就有辦法,佛法一句話就很管用。「萬法因緣所生」,請問這句話在哪?萬法都在裡面,你身體、心理有情況都不離因緣,家庭、團體有問題了不離因緣,你能把造成不好的因跟緣找到了,你一定能改善,問題是你都看不出來,那就不容易改善。你真的看不出來,你就要肯聽別人勸,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然,你在聽經的時候心態就是「老和尚每一句都是講給我聽的」,這樣你也容易有領悟。能夠聞譽恐、聞過欣,人家讚歎誠惶誠恐,人家肯提醒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人家不願意得罪人,除非我們是很歡喜別人勸,不然你要遇到道友、直諒益友不容易。這個都不離感應,你能有正直的同參道友,也是我們的心感召來的。

  剛剛跟大家說的,一個字能量場不一樣,是正體字,以後不要講繁體字。每一年跟我們義工同修交流,成德也是很珍惜這樣的緣分,都感覺每一次見大家,一回相見,白頭髮多了,非常明顯。我二十一年前來的時候,大部分的義工都比我大,所以可以想像,我現在每一次看到他們我都覺得他們白頭髮多了。白頭髮是不是佛法?(大眾:是。)白頭髮有沒有在給我們說法?(大眾:有。)來日不多了,是吧?當然,你是少年白,不過少年白也告訴你腎氣比較虛,要多吃黑芝麻,多吃黑色的食物。五個顏色入五臟,王大夫的養生課,這些課可以聽,我不能撈過界。面對境界要清楚,這個《三時繫念》我也只能引一二句跟大家交流,要聽也聽道公長老他們講。

  所以我們剛剛也提到,老和尚絕對不是這一世來度我們的。「世世生生,隨逐於我」,這是省庵大師的話。佛菩薩、老和尚每一世都抓機會要度我們,你看釋迦牟尼佛第幾次來?八千次。我當時候知道這個真相很慚愧、很慚愧,不能再辜負這第八千次。後來自己也感謝佛菩薩加持,讓我能去學校任教,當老師真的是有福報,教學相長。剛好我當時候帶的那個四大天王的班,我帶十班,對面有一個女老師帶十一班,她身高不高,六年級的男孩都很高了,她都要這樣跟他們講話,很辛苦。有一次下完課學生都走了,她過來跟我聊天,她說我怎麼都沒有看你發脾氣?我說我沒有資格發脾氣,因為佛陀勸了我八千次我還沒改,我才勸這個學生三四次,我不能苛刻。

  所以剛剛跟大家說了,我們心是法器,你用什麼心境把法接過來?你要用真心,你要用謙卑的心,你要用忠恕的心,忠,嚴以律己;恕,寬以待人。你看老和尚說的「要放下分別執著」,我用忠恕領受了,我要放下分別執著,眾生有分別執著是正常的,我要能包容。不然我們的心態一錯,就好像法是醍醐,醍醐是最好的飲料,可是你在醍醐裡面加了一滴毒藥。我們加了什麼?加了苛刻,先要求別人,聽了那麼多法都變成警察,看這個人不對,看那個人不對。心態一不對,學法愈來愈傲慢,要愈學愈謙虛。

  諸位仁者,我們學佛之後,有沒有親戚朋友說你愈來愈謙卑了?還是說我們「你不要再常常拿尺量我們、拿法要求我們」?前不久有一個女同修剛好跟我交流的時候說了,她之前打電話給她婆婆,「媽,妳念佛沒有?」結果一段時間過去了沒什麼效果,她也挺累的,後來聽懂了一句佛法,「依報隨著正報轉」。諸位仁者,你去處理的每件事,你去面對的每個人,都是你的依報,隨著什麼轉?隨著你的心轉。我們的心對不對?這個要檢查,觀心為要。勸婆婆對不對?當然對。你們不要回答我的問題這麼緊張。容易擔憂的人,容易緊張的人,心裡放太多過去的東西了,今天是個好日子,把它清一清。我雖然是貧僧,不過我還買得起你們心上的垃圾,你們肯賣我就肯買。

  剛剛有講到我們家老菩薩,她都七十多歲的時候,有一天起來,「哎呀,我昨天怎麼夢到我初中的時候趕火車沒趕上,嚇醒了」,所以人生過程落下太多痕跡。老和尚說會修行叫不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愈親的人愈容易落印象。有一個詞叫「翻舊帳」,請問哪有這麼多舊帳可以翻?因為都落到心裡面去了。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學佛首先要自愛,你心裡放阿彌陀佛真愛自己了,聲聲喚醒自己,念念不離本尊阿彌陀佛;你放那麼多過去拉里拉雜的事,不是找自己麻煩?你自愛了才能愛人。當你心上一堆東西,你一開口就是抱怨,你的負能量就開始傳播,就造業了,不再造新殃。

  「少說抱怨的話,多說寬容的話。」我看你們的眼睛好像是沒聽過,我前兩年跟你們交流過。所以我們今天還得複習,不然都還給老和尚不行。我們上一次還講「現代生活十則」,有沒有?還有「菩薩四德」,「德行言語應當學」,少說抱怨的話。所以這個不落印象要練,不放在心上。壞事不放心上,好事也不能放心上,你好事放心上就常常等著人家讚歎你,你不覺得累嗎?你做了好事,人家開始讚歎,「哎呀,怎麼還沒講到我的名字?」你不覺得累嗎?觀自在菩薩,觀自己的自性在不在,觀自己的心自不自在,不要被煩惱做主了。老和尚說放下十六個字,你等著別人讚歎那是名聞,名聞利養心,那個太累了。

  大乘法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接著「自淨其意」,這是關鍵。做了好事,作而無作,不要放心上。常常主動去說多殊勝、多不可思議,這會有點刻意了,而且有時候哪怕殊勝,我們講個七分就好了,有時候我們的習慣都是給它講到十二萬分。修行是修正行為,我們以前有很多習慣要能觀察到。好像有一個詞叫「講瞎話」是吧?修行要從不妄語開始,不能這個話都是膨脹的,不行,更不能講跟事實違背的事。我那天還聽到一個同修,他護法,護都是很重要的老師,這老師坐在旁邊,人家打電話給他他護法,他說「他不在!」那個老師看著他,「我在旁邊」。

  我們要小心,有時候你會覺得你做好事,你會變得強勢。你做好事,好像什麼事情你都把它合理化,都變對了。有,我聽過,這個講課老師出去吃飯夾肉吃,然後跟旁邊的人說,「我吃了肉度這些眾生」。你要能超度才行,不然你這句話叫大妄語,不得了;再來,你真的會超度,你也不會在公共場合這麼表演,為什麼?眾生會不會誤會?所以你看狂妄。有兩個位置very dangerous,很危險。我告訴大家哪兩個位置最危險,第一個,台上;第二,你手中有權力,你是leader,你做領導的,這兩個位置很容易把我們四大煩惱調出來。「四大煩惱常相隨」,這句話聽過的舉手。很熟,常相隨,我們感覺到它常相隨沒有?(大眾:感覺了。)感覺了,開悟了。你感覺不到,它隨時在做主你都渾然不知。

  我們看我見,這個身見,都站自己的角度看事情。比方說那一天有個老菩薩,她得操孩子的心,她得操孫子的心,操不是操一天也不是操兩天,操幾年!結果她剛好看到我,我看她真的是,她說「我這幾年都活在地獄!」旁邊同修就去制止她講話。當然,我能理解他制止,他可能是替我想,妳不要又講太長。大家相信,我不是初出道,我已經幹了二十二年了,我會看著辦。但是我們剛剛說會修的人,你在每一個境界放下我執、放下四大煩惱。放下是功夫,不是你背了多少經、念了多少佛。你背了多少經、念了多少佛,留在你的心上就是你的障礙。真心一法不立,這個要自己去檢查,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當你要去制止對方的時候,你首先有沒有察覺到她內心的狀態?還是你想著「哎呀,她講太久,成德法師會不會對我有看法,這個人是我帶來的」?你也信任我一點,我心量有這麼小嗎?這個時候你要練平等心,你關照到成德,也要關照到她,她那個情緒不釋放出來會得憂鬱症的,她那個已經到臨界點。

  我們昨天說《無量壽經》教導「於諸眾生,視若自己」,這樣的老奶奶不會只有一二個,你看現在迷在手機的青少年有多少,他的父母、老人多苦,所以大家有緣在各地弘揚正法,就是護念這一方的大眾。你說苦難眾生他又不知道我在這裡辦學,你放心吧,觀世音菩薩很會招生的。你不用怕觀音菩薩太累,那個是我們凡夫知見,他老人家有六神通,他可以千百億化身,不要擔心。

  我們都要在境界裡練站在對方的角度。你能放下自我,你才能體會對方。我常常看到我們學佛同修跟孩子一講話都停不下來,還有當老師的也是一開口停不下來,我看到孩子呈現二號表情,那個表情就是他已經把耳朵關上了,他啟動自我保護程序。消化不了的東西一直積積積,積到最後會消化不良,會變心理問題。我看到很多學傳統文化的孩子心理不是太穩定。當父母、當老師要用啟發式教育,不是灌輸。我們心中要有法,不是自己的習慣,一開口就停不下來是習慣。「道而弗牽」,你引導,不是硬拉他,不要幹揠苗助長的事。

  那天遇到一個香港同修,還在英國漢學院遇到的,他說我的孩子小時候都到佛堂去,都禮佛,現在二十幾歲都不禮佛了。你看他孩子為什麼不禮佛他都不知道,面對境界清不清楚?不清楚。我們學佛是覺,你要在你經歷的每件事情是覺悟的。經一事長一智,你不能經一事落了印象,放在心裡產生很多恐懼,那就變經一事長一怕。你經歷孩子現在不禮佛了,你也不知道問題出在哪,對你學佛的信心會不會有影響?(大眾:會。)你們說的,不是我說的,我說的你們還不一定高興,人都要自己領悟到了才行。我假如遇到你說「你傲慢」,你沒有頂我,心裡想,「你又不認識我,你又剛見到我,就說我傲慢」,你也不一定相信。我們都是成年人,很多都是要自己領悟,哪怕是善知識,他跟我們講話也是什麼?點到為止,因為我們隨著年齡增長,有一個東西跟著長大,面子。請問香港現在面子一斤賣多少?忠恕之道,我可以不要面子,我要給別人留面子。《中庸》說的「忠恕違道不遠」,所以忠恕的心境跟道(就是真心)是相應的。所以「相應」二字我們待會要好好來談一下,佛法是重實質,我們不能那種做表面的習慣,你到了佛門照樣是這個習慣,那就太冤枉了!

  我以前在學校教書,上面要檢查了,突然逼學生弄出一堆東西來,結果那一天檢查完這些東西去哪裡了?統統到庫房裡面去了,這是習慣。學了佛這個習慣改了沒有?客人來了才整理房間、整理客廳,客人一走又像打仗一樣。你看小孩看到了學到啥?有人來才需要整理。「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跟清淨心相應了沒有?我們一回相見一回老,我們要互相提醒,白頭髮多了,清淨心有沒有增長?這個passport,護照辦得怎麼樣?極樂世界的護照辦得怎麼樣?你看老和尚表演給我們看,七十歲左右,在新加坡講經,七十多歲,老和尚說「我隨時可以走」。你不要聽到「隨時可以走」就很激動,你能不能走才是重點。下一句才是重點,老和尚說了,「為什麼?世出世間法統統放下了」,放得下,阿彌陀佛馬上就把你接走。老和尚當時候九十四歲,應該是九十三歲那一年,阿彌陀佛就要接老人家走了,見到阿彌陀佛了,身邊同修都開始念阿彌陀佛,應該我們開吉法師在場。為什麼沒走?有身邊弟子祈請老和尚長住,老和尚說你們辦一條龍我才留。你看老人家可以自在走的,都見佛了,又留了二三年,代眾生苦,承擔我們多少眾生的業。所以統統都放下了。

  你不能說那老和尚做得到我做不到,老和尚是表演給我們看的,應機表演給我們看,只要放得下,萬修萬人去。所以相應重要,清淨心。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我處事待人接物、生活工作不離普賢十願的心行,我跟極樂世界相應,而且你的生活是功德、工作是功德,處事待人接物都是積功累德。普賢行的功德力不會壞,你命終了,這身體不能用了,普賢行的功德力就帶我們到極樂世界去了。

  「禮敬諸佛」,我們現在還有沒有看誰不順眼?那就沒有禮敬。見人家的佛性,不要見人家的習性。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見到別人的過要轉念,當然首先最好的是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只看好樣子是不是普賢行?「稱讚如來。」我們要跟普賢行相應,要練隨時可以看到人家的優點。那請問大家從哪裡開始練?你最近的人。今天回去開始寫,有結婚的就寫你另一半。有一次我收到人家寫她丈夫一百個優點,我仔細一看,不是隨便寫的,認真對待。我們盯著缺點,它就開始發酵,你就看不到優點。所以不是境界的問題,不是另一半的問題,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自己的心動,見人家過了。

  陶行知「四顆糖」的故事大家聽過吧?要練,你看一個犯錯的學生,他都看到他的優點。我看有些人的表情好像沒聽過。聽一次就要練,要把它練成。一個學生要打另外一個同學了,被陶校長看到了,陶校長制止他,「同學,你先到校長室等我」。這個同學很緊張,在校長室等。陶校長一回來,「校長叫你來你就來,你很聽話,來,給你一顆糖。剛剛你要打同學,我叫你停手你就停手了,你很尊重校長,來,再給你一顆糖。我剛剛去了解了,那位同學欺負女生,你有正義感,來,再給你一顆糖」。眾生都有善根,哪怕現在做得不好,你也可以提提他以前的好,感恩他以前的付出。人都有良心的,他現在做得很不好,你一句批評也沒有,還念他以前的恩,他的心會有觸動的。所以古人留了一句話給我們,「天下無不可化之人」,沒有不能感化的人,「但恐誠心未至」,是我的真誠還不夠,所以他還沒感動,他是依報,隨著正報轉。

  剛剛跟大家有提到這個媳婦勸婆婆,雖然是好事,但是她裡面夾雜著控制要求。心是很細微的,我們要練到純淨純善不是馬上。《了凡四訓》有一句很重要的話,要「從心源隱微處」,你看自己的心要看得深入,「默默洗滌」,「純是」,你看用「純」字,純淨純善,「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都是要幫助救濟大眾,「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你有沒有要討好護法,你有沒有要討好大眾,這樣你的掌聲跟鮮花多,這都很細微。老和尚說放下控制的念頭,這個就是讓我們觀察自己的心念;放下佔有的念頭,「你是我兒子,我把你養大的」,你起這個念頭的時候,你的情緒就跟著波動了。「觀心為要」,蕅益大師這句話修行的重點。從根本修,從起心動念處修。

  我們一定會感覺到說「我為這些親戚朋友好,為什麼他們都不領情?」大家要了解,就像這位女士,她為婆婆好,勸婆婆念佛,她夾雜著控制就會有著急,就會有情緒傳過去了。大家感受一下,人一般是先領會到道理還是先領會到情緒?(大眾:情緒。)你們又開悟了。所以我常常跟老師、家長們說,要管孩子不能有情緒,有情緒先不要管。古人說的,「心平氣和才能言」,你心是平和的才能講話,不然你為他好會適得其反,因為你帶著情緒。

  那她後來體會了要先在自己心上,她就先用心去孝順婆婆,不急著叫她念佛,這個字「急」就是要對治的習氣。後來過了沒有太久的時間,她的婆婆見到親戚朋友就說,「我這個媳婦真好,什麼事都一定是先想到我」,然後她婆婆會主動給她打電話,「媳婦,我今天有念佛了」。你看依報隨正報轉,所以現在什麼都不著急,最重要的是先修自己,正己才能化人。知所先後,不能把先後顛倒。為什麼老和尚讓我們扎根?《太上感應篇》說「正己化人」,這個次序不能反了。我們現在都是急著要去改別人、去化別人,忽略了正己。我們有個念頭要去改別人就不對了,那個控制的念頭就可能跟著起來了。

  普賢行才是跟極樂世界相應,禮敬諸佛,自己要檢查;稱讚如來要練出來,這嘴巴可以修很多功德。請問大家,你有沒有注意過你一天講幾句話?假如你講了五百句,每一句都是從普賢的心行講出去的,你今天的功德就無量。佛法就是生活、就是工作、就是處事待人接物。廣修供養,你好好學才有東西供養別人。我們看劉素雲老師聽了老和尚的《無量壽經》,老實念佛,病好了,專修十年,有成就了,老和尚打電話給劉老師:「身體怎麼樣?」劉老師說「很好」。老和尚很高興:「好,給大家做個好樣子。」這句話劉老師就時時放在自己心裡面。我們協會的宗旨:「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這個就是做好樣子。我們昨天也提到現在最大的危機是什麼?信心。要讓大家的信心不退,要有人做榜樣。誰來做?自己!普賢行,請佛住世,都不離普賢行。

  還有一段印祖的話可以讓我們去體會相應,要跟佛心相應、真心相應。真心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正覺裡面要理智,不要感情用事,不要意氣用事。印祖提到:「念佛之人,必須」,必須,沒有含糊地帶,沒有說可做可不做,「必須事事」,就是你遇到的每件事,「常存忠恕」,忠恕存心。剛剛我們已經提到了,沒有忠恕心,你聽法都在看別人過都有可能,愈聽課愈苛刻要求別人。這是常存忠恕。

  老和尚見到一個同修,這同修跟老和尚說:「我實在很容易見他人過,怎麼辦?」老和尚說:「你真想改嗎?真想改我才說。」這個弟子說真的很想改。老和尚接著說:「你從今天開始,見到別人的過你就告訴自己,是我做得不夠好,還不能感動他。」這叫隨事菩提心,你隨你遇到的事一轉念就是菩提心。煩惱即菩提,一念之間,要會轉。你轉不過來,每天就在煩惱中,煩惱很傷身心,一起煩惱你會肝鬱(我又開始要撈過界了)。我接觸的中醫師他們都有體會到,我們起的負面情緒都會留在你的身上,會呈現出來的。

  要自愛,對待什麼事積極樂觀,positive,積極樂觀。學佛要改個性,不要常常容易擔憂、緊張、消極、悲觀,這樣跟阿彌陀佛不相應,要改個性。阿彌陀佛是無量光,其實無量光壽是我本覺,要認識自己。那個消極悲觀不是真正的你,那個是妄心,不是真正的你。妄心,不覺本無,一定可以去掉;本覺本有,一定可以恢復的。信為道元功德母,對自己要有信心。無量光壽是我本覺,無量光是一片光明,哪有黑暗的地方?哪有消極悲觀的地方?要把它轉過來,用法就能轉。你現在可能遇到很大的瓶頸,你轉個念,跟我有同樣瓶頸的人我看是不少。

  我那天遇到一個老太太,在德國,她應該超過八十歲,她的先生比她還大好幾歲,她先生老年痴呆,照顧起來不輕鬆。我說妳都遇到了,妳就把它當作廣修供養的機會,怎麼照顧一個老年痴呆,護念好,說不定他還成就,妳就給同樣這些有這個情況的人信心。其實會不會修行是關鍵,會修的人在當前的境緣把真心給練出來。你說都是順著你,你真心練出來了嗎?順境淘汰人,逆境磨鍊人。

  我們國內王希海老師,他是孝子,你說他父親中風了,好事還是壞事?是不是佛法?王希海老師在這個緣當中把真心練出來了,誰的功德最大?他父親,他父親的緣。他父親也走得好,他媽媽也走得好,他真心練出來了,又送走了一百多個老人,就當自己的父親一樣照顧。何處是道場?當前你的境緣就是道場,把真心給練出來。你不練就陷在怨天尤人中,要轉。人生不是太長,數十寒暑而已,咬緊牙關,此生證無量壽,很值得。而且當你面對這麼大的逆境惡緣,你還一心向道,阿彌陀佛會不知道嗎?清淨海會眾菩薩會不知道嗎?他馬上就跟你感應道交加持你了。怕的是什麼?怕的是你煩惱,怨天尤人就障礙住了,這些加持力量進不來。

  你看劉老師的考題厲不厲害?(大眾:厲害。)她先生有時候會突然精神不是很正常,一會正常、一會不正常,她也是這樣練過來的,沒有說修行簡簡單單就成佛的,結果人家老爺子西方極樂世界再來的。所以你現在有什麼坎過不去轉個念頭,「這個人一定是極樂世界派來的,要把我這些瞋恨、性格的稜稜角角給磨掉,我感謝他」。說到這裡成德有一個觀察,還在觀察中,這個觀察研究還沒有下定論,因為科學要求可能要五千人還是上萬人。沒有結婚的人,沒有人磨的話,年紀大了以後人家很難講他。為什麼?沒結婚都是我說了算。你們不要聽錯了,不要激動要去結婚。我什麼都沒說,你們也什麼都沒聽,結不結佛菩薩安排,自己別操心。供大家參考,這是我的個人經驗。我沒有一定要結或者不結,我佛菩薩安排。不然我假如二十二年前就出家了,我就沒有辦法弘揚中華文化了,所以佛菩薩安排,我作夢也沒想到會去海口,會跑這些地方。

  佛菩薩安排前面有幾句話,不能挑著聽,「學釋迦牟尼佛,這一生不為自己」。為自己輪迴心造輪迴業,有什麼意思?為眾生,這樣你這個願心諸佛如來都知道,他們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你這一念發得真,你的護法無量無邊。「一心觀禮,盡虛空遍法界,常住三寶,十方護法菩薩,金剛、梵、天、龍、神、聖賢等眾。」我一般要上台的時候心裡都會默念這三十一拜,所以很多人說我好像上台就變一個人。這個小祕密被你們知道了,修行人沒有祕密。

  這個確實是佛菩薩安排的,自己不要操心。因為後來老和尚好像跟一些同修有說,這幾個弟子最好出家好,老師呼應勿緩,我記得二O一七年在英國的時候我就跟老和尚說:「師父,成德還是出家好了。」師父說:「好,再看看,再看看。」等時間。後來在極樂寺的時候老和尚才安排,那也是老和尚福報,成德才有這個出家的因緣。佛菩薩安排,自己不操心,Don't worry(別擔心)。你要活得快樂,常常以微笑迎人,這才是廣修供養,才是普賢行,你要展現快樂給人家看。劉素雲老師說學佛的人要快樂每一天,這都是我們的學處。

  這節課時間到了,就跟大家交流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