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要真正想開智慧,要細心去觀察佛菩薩的行誼,深深去領會,就會發現到那是真樂。身心自在,心地清淨,一塵不染。所以古德常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
心量愈大,功德愈大;功德大小,不在做的事的大小,不在出錢出力的多寡,在心量。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慈悲的人,日常生活當中行小善,所得的功德不可思議。為什麼?稱性。
五戒十善是佛法的基礎,要是不肯修學,把它捨棄,修任何法門都不會成就。它是我們修行的大根大本,身口能做好了,行善;末後是無貪、無瞋、無痴,那是心善。心善、行善,縱然不學佛,也不會墮三惡道。以五戒十善這個德行,念佛求生淨土,決定得生。
看到別人有好事,心裡不太舒服,這就是嫉妒。千萬不要以為這是很小的事情,殊不知,積小過就變成大過,積小罪就變成重罪,一定要重視。修行就是要在微細地方,時時刻刻提高警覺。多數人都有個通病,以為小善無所謂,不肯認真去做,小惡也無所謂,也就疏忽了,這是修行不能夠成就的重大障礙。
功德跟福德不一樣。世間人施財、施法,都是福。怎樣把福德變成功德?清淨心就把福德變成功德。譬如講經說法能「隨文入觀」,即自己講到這個經文,心就入了這個境界,這就是功德。所以持戒有功,得定就是德。修定有功,開慧就是德。功是因,德是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