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順眾生」,要有智慧,隨順他的善行,不隨順他的惡行。妨害佛法、妨害眾生,不能隨順;妨害自己的,自己如果承受不了,要懂得迴避。這裡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要懂得放下。自己喜歡的,能放得下;自己討厭的,能做到不討厭,恆順眾生就容易。能恆順眾生,決定得隨喜功德,才真正能成就一切善法。
布施是覺悟人的生活行為,幫助別人,不要為自己,無論從事哪個工作,抱著服務大眾的心態。持戒是守法;忍辱是耐心;精進是求進步;禪定是自己有主宰,不受外面境界的誘惑。布施涵蓋六度其餘的五條,因為持戒、忍辱是屬於無畏布施;精進、禪定、智慧是屬於法布施,所以一個布施,把菩薩所有的行門統統包括盡了。
布施必定得果報,得到之後還要把它捨掉,決定不能去享受,一享受就迷了。所以要捨,捨得愈多得到的愈多,得到愈多趕緊統統捨掉,不可以留,那麼財物的受用、智慧的增長、健康長壽,是永恆的,是真實的。
人遇緣有早晚,我們早遇到緣,不一定就早成就;有人遇緣很晚,可能一遇到就成就了,所以決定不可以輕慢任何一個人。佛教給我們要用平等心、清淨心、真誠心看待人,這對自己有決定的好處。
「煩惱輕,智慧長」,煩惱輕一分,智慧就長一分;煩惱輕兩分,智慧就長兩分。煩惱從哪裡放起?這跟醫生治病一樣,哪一種病重,要先治。譬如貪心很重,那就先治貪心,要修布施;瞋恚心最重的,要修忍辱;愚痴心很重的,要學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