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命裡面有的,丟都丟不掉;命裡頭沒有的,想求也求不到。為什麼不肯放下?所以要曉得,布施就是把財富存在自性的銀行,比什麼都靠得住。並不是布施掉就沒有了,愈布施愈多,把錢散掉給大家去享受,這就存在自性福德的銀行,絕不會喪失。
諸惡莫作從心地做起,把一切惡的念頭都斷掉;惡念斷掉,惡的言語、惡的行為當然也沒有。我們身口所造是意業在指揮,意是一切罪根,必須從根本上把惡業拔除,就是從此以後不起一個惡念。
我們造的業太重了,希望佛菩薩能原諒、包容我們;那自己要回頭想想,我能不能包容別人?能不能原諒別人?看到別人造罪業,我要不能包容、原諒他?「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這樣的心態處事待人接物,才會成功。
「當孝於佛,常念師恩」,我們起心動念、一切造作,對不對不起佛?代代祖師相傳佛法,這些老師,我們能不能對得起?我們動一個錯誤的念頭,做一樁不可告人的事情,就對不起佛、對不起老師。常常有這個標準存在,你在世間決定是好人,在佛法裡面決定是善友,自修一定成就,利生決定是真實。
求生西方是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平常薰修,依照經論的教訓,老老實實依教奉行,積累功德,求願往生;另外一種就是造作罪業臨終懺悔往生。懺悔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們見到一些造作罪業的人,不可以輕慢,他要在臨終真實懺悔,可能他往生的品位還在我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