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相處,最重要的是言語交流。言語要善巧,要懂得時節因緣,在什麼時候、什麼場所、什麼樣的環境,面面都要顧到,才能讓人真正生起歡喜心。絕不能叫他產生誤會,那就不能攝受眾生了。知道你這個人不妄語、不騙人,可靠,他就對你有信心,你教導他的,他能歡喜接受。
凡夫執著最重的是身,身相不執著,身外之物更容易捨掉。修行須先將身外之物放下,煩惱就輕了;煩惱減輕,菩提即相對的增長。身相不執著,生死就沒有了。生死能不能了,要看能否放下。
「勝解」是殊勝的見解,或認識的決心,對於希望的境界很了解,對於善惡正邪的事物有明確的見解,不受其他事物引誘轉變的心理。如學佛的人了解佛法的真實義,自然會歡喜接受、依教奉行,永遠保持而不喪失,確能自利利他,離苦得樂。
「定」即是專心,也就是精神的集中,如專心聽講。心不專什麼事都作不成。對於所觀的境界專注精神不移的心理,為慧之所依。欲界凡夫緣境,多屬散亂,心不專一,唯有修養者能之。
無貪、無瞋、無痴謂之三善根,一切善法、一切功德是由三善根發出的。無貪,佛法亦不能貪,要是用貪心學佛法,來生還是在鬼道。無瞋,苦要忍受,苦因亦要忍受。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任何橫逆之來均應視作前生之因,作還債想。無痴,於諸理事,明解不惑。要想修此條,除讀誦經典外,無其他辦法。